(资料图片)
《民国福鼎县志》是民国时期(1912-1949 年)编撰的一部关于福鼎县的地方志书。福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濒临东海。这部县志旨在记录福鼎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世提供参考。
以下是一些整理和摘录“
民国《福鼎县志》说:“开县筑城后,(桐)山尽削为平地,今可辨认者惟城永宁里,有地颇高,曰企岭,及旧游击署中有窦公墓耳。”桐山的得名因其地多植桐树。
(民国《福鼎县志》卷二《地理志》)如沙埕港北岸的前岐,民国《福鼎县志》说:“前岐商业,以矾为大宗,矾产浙平赤阳,经兹地出海,囤积挑运,享其利者千数万家。”点头、后坪等地,“商船往来,大者可载五百名,鱼盐之利亦贸易一大宗。”(《福鼎县乡土志·十五都分编》)所以要说福鼎的古代交通,不能不提水道。
民国《福鼎县志》载:“东境之水……南汇中部之瓦阳、南阳、茶阳、金溪……”乡土志和县志对茶阳的地名描述有不同,清末称其为茶洋,民国则称其为茶阳,如今已经更名为茶阳。
民国《福鼎县志》卷二十七义行传:“蔡日儒,字雁峰。倜傥慷慨。乡里有争执事,得其一言,无不输服。岁暮,贩运海坛,见衙前荷晓数十辈。询知其为连年凶歉,逋负粮税,悯之,尽出所有,代为输纳不足。适有奉官文来宁采籴者,儒浼居停作保,取其价以益之,及采籴者至,儒罄仓储不敷,兄弟三人争弃产以偿。”
民国《福鼎县志》卷三《大事志》详细记载了“进攻福鼎”时的惨状: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浙江平阳金钱会匪由分水关入寇,陷县城,焚毁城内外三千余家,惟文武衙署、文武庙、书院、考棚等幸免灰烬。次日,贼闻平阳义民有白布会(“白布会”是浙南一带豪绅、地主组织团练直接镇压金钱会的武装组织,入团团丁每人有一块白布作标志,故名。笔者注)者袭破其巢穴,惧而回援。时文武官兵俱弃城遁,贼闻地方无官守,稍稍复至各乡。妇孺逃匿无门。贼众驻鼎十余日,掳人索金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