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到“二十四史”(下)

2023-08-24 14:16:03  来源:团结报

为何《宋史》不敢秉笔直书?

《宋史》这部书比较有特点,其最大特点就是部头大,全书为两千多人立了列传,比《旧唐书》多一倍,但是这书编得很糙,为什么?它只用了两年零七个月就全编完了,所以这个书编得很草率,结构、篇目也有些混乱,但是因为它的剪裁比较草率,所以它倒保存了很多原始资料。所以很多研究《宋史》的人,非常重视这部史书。很多失去的文献,没有流传的东西,都在这个史书里保存了。

《宋史》还有一个特点,因为它将宋朝人写的宋史的材料直接引用到《宋史》当中,而不是后人客观地回顾宋史,它在表述上就是站在宋人立场上,往往不敢说真话。


(资料图)

国际交流影响下的《元史》

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他刚当上皇帝就让宋濂、王袆等人编纂元朝历史,用左丞相李善长作为总监修。

但是《元史》的修纂也有它的问题,问题在哪?主要还是仓促。《元史》先后修了两次,第一次修了188天,约半年时间。为什么修不下去了?因为材料不够。当时很多材料被蒙古贵族、元朝宗室带走了。后来把大批的材料拿到南京去,他们又接着修,才把这部史书完成。但是第二次修史的时间也不长,大约143天,两次修史前后共用了331天,还不够一年的时间。所以说,《元史》一共210卷,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

《元史》里的典章制度比较详细,这跟元朝本身的典章制度本来就很完备很有关系。《元史》中以《天文志》《历志》《地理志》《河渠志》四个志的资料最为珍贵。

中国历代都重视天文,元朝也重视天文,其特色在哪里?元朝是一个有着广泛国际交流的一个朝代,忽必烈继位以前,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们西征,建立了四个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这几个汗国,有的在印度,有的在欧洲,有的在中亚。这时,中国和这些地方就有非常频繁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天文的交流、历法的交流,所以很多人当时就学习历法,像郭守敬的《授时历》就吸收了一些外国的历算。

《元史》里《河渠志》《地理志》也修得很好,为什么会比以前更好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客观情况,宋、辽、金,实际上所管辖的都不是很完整的国土。掌握不了全国情况,也就没法描写这些地理。元朝地域很开阔,它就有一个全局的大观念。

《元史》也有些错误,为什么?因为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所以很多流传的东西都停留在传说时代。忽必烈请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创造了新的蒙古字,才有正式地用蒙古文记载的元朝前期的历史。如此一来,这一段历史,在记载上就比较简略,也就不一定准确。再加上宋濂等人不懂蒙古文,所以元朝早期的历史和元朝建国以前的蒙古历史,可能就有人名、地名的错误。

因此,历代文人对《元史》有点耿耿于怀,到了民国时期,这种风气很盛,很多人都立志要修一部《新元史》。但是,修《元史》非常困难,主要是地理跨越太大,再加上当时民族众多,语言很复杂。民国时期,柯劭忞修了一部《新元史》,这个《新元史》曾经被列入“二十五史”。

《明史》编撰的精道及不足之处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近代诸史当中,除了欧阳公欧阳修的《五代史》以外,辽史简略,宋史杂污、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为什么说这些史书都不如《明史》完善,是因为清朝修《明史》的时候,离明朝很近,材料保存的很多。所以这些修史者,他们在清朝初年,一部分是亲历者,一部分的家人是明朝重要人物的后裔。同时,清朝当时有所谓乾嘉学风,重视考据,很严谨。这样的话,《明史》记载就更加准确。《明史》跟明初所修的《辽史》《金史》《元史》相比,就显得更从容,修的时间很长,所以,一般的史学家都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修的比较精道的。

但是,在笔者看来,《明史》也有它的问题。《明史》的修撰者,他们实际上有很多是黄宗羲的学生,黄宗羲是东林党人的后裔,他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文化的话语权,所以黄宗羲这个学派和后来他的学生,在修《明史》的时候,执着于党争,对党争的问题是斤斤计较,记载得很清楚,而且偏袒东林党。有很多人物的评论,都站在东林党的角度上去叙述,影响了《明史》的叙述,这就难免有悖于历史的真实。

大家认为《明史》对于明朝的评价还是相对公允的。《明史》对很多人物作出评价,都是几经斟酌。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的本纪后边的赞语中,对于皇帝的执政,评价都是独具眼光,都是推敲得很谨慎的。不同于我们平常在一些流行读物当中看到的那种偏见,我觉得《明史》的记载和《明史》编撰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会更公允。

历史的魅力在于追求历史真实。那么,为什么追求真实这么有魅力呢?因为历史的真实永远追求不到。中国古代的学问家,他们对待历史是非常严肃的,这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我们读“二十四史”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使人明智。同时,读历史也可以使人学到一种精神。我们可以学习这些史家们对待事物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是我们在读史当中可以感悟到、可以学习得到的。

(作者毛佩琦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