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溯源
【资料图】
先省流,我把事情的脉络捋清楚了放前面。
1宋杰教授《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提出这个猜想(乐进在荆州为关羽所败)→2渤海小吏在自己作品中继承宋杰观点,借鉴并传播为“历史真相”→3小吏粉觉得很有道理,不遗余力四处传播,甚至引战。
宋杰教授及其作品在当代三国史学圈有一定影响力,但在现代网络没有流量,得不到广泛传播,如今在小吏粉丝的传播作用下,宋杰的这个猜想才得以让更多人知道,并得到更多人认同。
这种传播继承情况,包含了两个“知识点”。
传说累叠:猜测→定论,传说→“史实”。同样的例子还有我之前说过的:熊会贞在《水经注疏》里提出猜测熹平石经在光和六年(183)完成,经过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采纳并传播,变成定论。
传播的体量大小决定“史实”。例子有up主“文不醜”近期在“孙钟”话题中谈到的情况:孙钟到底是孙坚的父亲?还是祖父?完全取决于哪种记载传播面大。
如果还有人不能理解这两点,我就这么说:十多年前在三国圈的顶流人物是易中天,在他的作品里就有很多吕思勉等前辈的史学观点;这一点在易中天“如日中天”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或者说去指出来,易中天在出书时,也只是在作品末尾标注参考了吕思勉等人的书籍,也不注明自己采用了对方的哪些观点,其粉丝们也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些传承脉络,是全盘继承,还是有所改写?而我们这些对历史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溯本清源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二、绝大多数传播者缺少思辨能力
有粉丝朋友就会质疑我说:史学前辈的观点,凭什么不能继承?
这个问题问得好,史学前辈的观点当然可以继承,但继承、接纳者应该具有自我思辨的能力,而现实是,绝大部分继承、传播者并不具备史学研究的能力。或者,换句大白话说,绝大部分参与传播者可能都没看过陈寿写的《三国志》,甚至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没看完。
如此,我引出一个情况——如果史学前辈的观点是错的,被继承传播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拿易中天举例,也是他津津乐道的论点。他用陈寅恪“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的话得出“曹魏是寒门法家政权”。
而实际上,在曹操家族中,很多人在桓、灵帝时期就出任高官,若论寒族,也是曹操祖辈和父辈的事,而不是曹操这一辈人(陈寅恪判断标准有误);又法家从来都是帝王治国所倚重之事,也毫不稀奇,退一步说,陈寅恪也没说“曹操是自成一派的法家”啊!
这里的流变过程是:陈寅恪说曹操“以法术为治”→易中天认为曹操是法家代表人物→继而曹魏帝国是法家政权。
易中天又用范文澜“士族障碍着曹操代汉做皇帝,与其说是为了拥汉,毋宁说是向曹操交换做官特权”,加上自己对陈群“九品中正制”的理解,得出“曹丕一接过魏王的爵位,马上就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保证这些士族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通过这个办法和士族讨价还价,达成政治交易,致使士族阶层都支持曹魏了。”
这就是这十多年来,网上流传所谓的“曹丕用九品中正制与士族交换利益,来禅代做皇帝”的由来。
我在这里再辩一次,范文澜的观点里并没有提到“九品中正制”,而史书记载及现代史家研究,九品中正制早在曹操时期就有草创,而且创立根本与士族利益交换无关。
从现有记载看,曹操创立时,最基本的动机也是不想让地方士人私下吹捧养名,干扰地方举荐,从结果看,最终是把士族分为三六九等,下等寒门晋升难度陡增。
范文澜的观点是一个不严谨的推测,被易中天加工成为一个“原创”经典观点,并被他那些缺少史书阅读量及思辨能力的粉丝当成真理,到处传播。
三、宋杰教授是如何论证的?
这一节,我粘贴的是宋杰教授在《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的原文,便于诸位查阅。在原著具体位置是:《曹魏篇》第六章《曹魏晋初的襄阳与荆州战局》第二节《魏蜀荆州作战期间的襄阳》。
(前文是考证出“曹仁镇荆州是在乐进被调走之后”,问题不大,后面正文走起……)
关于这次曹魏荆州主将的调动原因,此前未曾引起史家的关注,文献也缺乏明确的记载。如果仔细分析某些历史线索,则会发现乐进的离任很有可能与当地战事的进展情况具有密切联系。三国的有关史实反映,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对待边镇守将的人选相当慎重,如果胜任职务而且战绩突出,往往是继续留任,通常不会轻易撤换。例如张辽、满宠之守合肥,郭淮屯驻陇右,司马懿、羊祜镇荆州。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留任的守将熟悉当地战况,屡有胜绩则使敌人畏惧,故有利于边陲形势的稳定。除非是其他地区战况紧迫,需要调动他去救急,或是年老体衰后回朝退休致仕。而乐进调往东线后留驻合肥,明显是降职使用。他原来统领一州军务,负责重要的战区,帐下军队应有数万。而据《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的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其兵力总共不过数千,乐进还是担任副职,要接受张辽的指挥。另外,曹操曾为合肥守军留下作战指令。”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孙权攻合肥,诸将“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张辽等人依计出战,挫败敌兵。看来曹操认为乐进不擅野战,故命令其留守城池,这很可能是与他前一阶段在荆州作战的表现不佳有关。笔者之所以这样判断,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缘故。
其一,建安十七年(212)乐进离任前是在青泥与关羽作战,其结果如何未见史书有详细的记载。青泥地望在竟陵县,两汉属江夏郡,见《汉书·地理志上》与《后汉书·郡国志三》。其地在云梦泽西侧,有河道通往汉江。竟陵附近为扬水入沔(汉江)之口,古称扬口。扬水通舟可西至江陵,《资治通鉴》卷81西晋太康元年五月胡三省注引《水经注》曰:“扬水上承江陵县赤湖,东北流经郢城南,又东北与三湖水会。三湖者,合为一水,东通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春秋》传曰:‘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谓此处也。春夏水盛,则南通大江,否则南迄江堤。扬水又东入华容县,又东北与柞溪水合;又北经竟陵县,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其湖湾宽阔可多蓄船只,历史上曾作为大型军港。
参见《陈书》卷11《章昭达传》:太建二年,率师征萧岿于江陵。时萧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
《南史》卷67《程文季传》:随都督章昭达率军往荆州征梁。梁人与周军多造舟舰,置于青泥水中,昭达遣文季共钱道戢尽焚其舟舰。既而周兵大出,文季仅以身免。
由此来看,关羽出兵青泥应是为了夺取扬水入沔之口,以便控制汉江航道,利用水军由江陵北伐襄阳。从后来蜀汉进攻襄樊的获胜情况来看,其水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关羽能够歼灭曹魏精锐的“七军”,主要得益于使用舟师。“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后来他乘胜围攻樊城,同样是倚重水军。“(曹)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曹操派遣各路援军赶到后,关羽被迫撤兵,此时仍用水军断后,阻止敌兵渡过汉江南下追击。“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蜀汉水师从江陵驶往襄樊的路线,是通过扬水至汉津(即扬口),再转入汉水再向北航行,沿途经历各座津渡屯戍,并没有受到曹魏军队的截击。看来此前乐进在青泥等地的作战是以失败告终,汉江上下数百里水道为关羽所掌控,因此能够顺利到达前线。
其二,乐进担任荆州战区主将时屯驻在襄阳,而曹仁继任后,“屯樊,镇荆州。”把征南将军治所向后方迁徙,移到汉江以北的樊城。他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十月赴东线参加曹操的东征,次年(217)三月战役结束,曹仁暂留居巢,随后又回到樊城。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平定叛乱后曹仁再次还驻樊城,直至次年关羽进攻襄樊。“(曹)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此次襄樊战役期间,襄阳城仍被曹魏占据,但是只派遣偏将吕常把守。“
关)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
上述记载含蓄地反映出荆州战局的若干变化。试述如下:
首先,曹仁不敢据守襄阳,是因为该城在汉江以南,这条航道又被蜀汉舟师控制。众所周知,背水作战乃兵家之大忌,若是把主将治所设在襄阳,容易遭到敌军阻隔,战况不利时很难向后方迅速撤离。但是主将驻在樊城可以避免形成上述被动局面,因此比较安全。曹魏征南将军驻所的北移,表明荆州战局出现逆转,蜀汉的军事力量占据了优势,并且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其次,在襄樊之役中,关羽率领大军水陆并发,畅行无阻而直达前线,未曾在途中受到曹魏兵马的抵抗。这说明江陵经过当阳、宜城到襄阳的荆襄道亦被蜀汉势力控制,曹魏方面没有在沿途设置防备,所以任由关羽步骑进抵襄阳城下,并渡过汉水围攻樊城。
再次,曹操派遣于禁、庞德率领精锐七军赴援襄樊之前,曹仁与关羽作战的情况如何?史书亦未给予清晰具体的说明。但据前引曹仁本传所言,“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按荆州为一方重镇,曹仁麾下兵马应有数万之众,不会只有区区几千人。看来他在此前与关羽的交锋中遭到了重大挫折,仅剩下少数残兵败将,因此只好困守孤城而等待援兵解救了。
综上所述,乐进调离荆州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他作战失败,致使当地战局发生扭转的缘故。由于《三国志》中魏国人物的《列传》撰写是根据曹魏一方史书的记载,其政治倾向又是尊魏抑蜀,所以对乐进及曹仁在荆州的不利战况或有所隐讳。如陈寿所言:“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
以上宋杰教授在原文中论述,请大家注意他在论证过程中,首尾呼应观点时,都使用了“很可能”这三个字。宋杰教授自己也强调了“文献也缺乏明确的记载”。
而继承、传播者无视原作者提出的“可能性”,,继承观点又改成“肯定是”再用于传播,这就是“传说累叠”。
四、宋杰教授的解读有问题吗?问题出在哪里?
有“长文阅读障碍”的朋友可以看下面我摘抄的若干例子,我来做一次正确解析。
1。乐进是荆州战区总司令?
宋杰教授:而乐进调往东线后留驻合肥,明显是降职使用。他原来统领一州军务,负责重要的战区,帐下军队应有数万。
渤海小吏:乐进由地方军区总司令被降职了。仁换防樊城以及乐进的降职调岗基本说明了曹军这几年在荆州方面损失不小。
这个论点的前提是“乐进是荆州军区总司令。”而这个前提就是错的,史书上从没说乐进有荆州的督权。只是说他屯某地。
魏志《乐进传》:荊州未服,遣屯陽翟。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宋杰教授产生这样的误解,可能是基于,前有“曹仁屯江陵”,他很容易认为曹仁在荆州地方的督权(这一点甚至可能是来源于演义故事的影响),在联系后有乐进屯襄阳,他便认为乐进也有荆州督权。
其实,即便是(建安十四年)曹仁屯江陵,史书都没说他有荆州督权,所以历史学家应该严谨考证,我们也不能强行认为曹仁在此时督荆州。
魏志《曹仁传》: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此为建安13-14年事)
此后(建安16年后),“復以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这时候,有“假节”和“镇荆州”字样,我们判断曹仁才有督荆州之权。
吐槽一下:《乐进传》还说乐进在屯襄阳之前是屯阳翟,而阳翟属豫州颍川郡,那能不能解读出乐进是从豫州战区总司令调为荆州战区总司令?还有《张辽传》说,张辽在乐进去襄阳后,屯临颍(豫州颍川郡),那能不能说张辽接替乐进,成为豫州战区总司令?显然,这样解读历史,可能会让外行人觉得热闹,却只会让内行人觉得滑稽可笑。
2。乐进的正确地位
那有人问,乐进屯襄阳到底算什么地位?
我简单的说:在曹操建立的军事系统中,多以夏侯曹为督帅、亲信为护军,乐进张辽之流只是鹰犬而已,他们长期听调于督将、护军。
在建安十四年,曹仁在江陵为周瑜所败,退出荆州战区,后面确实形成了以乐进屯襄阳,对抗关羽的战势,可有谁知道,在襄阳以南的当阳,是满宠镇守。
魏志《满宠传》: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是的,摆在关羽前面的第一个boss是满宠,而不是所谓的“荆州战区总司令”乐进。
要知道,满宠是曹操的兖州从龙之臣,以兖州从事出身,另外一个故兖州从事薛悌,几年后在合肥就是以护军身份出现,乐进、张辽、李典三将都要听他的话。所以乐进能不能指挥满宠才是第一个大疑问。
满宠后来被调到汝南去了,当阳也没有后续屯兵记载,我觉得推测“关羽把满宠揍跑了”都可以的,因为宋杰教授在文中论证之前,误判出“满宠与汝南李通换防”,所以没有判断出关羽这场可能存在的“胜绩”,这才是可惜。
再按照《文聘传》:太祖先定荊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聘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
大家看到“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这八个字没有?这八个字总比乐进传的一个“屯”字有分量吧?
如果真要去推测,为什么不去猜文聘是荆州战区总司令呢?
——最后强调一下,我可没有说文聘是荆州战区总司令,前面写了是推测。我在这里证明的是:同时同地,满宠、文聘都比乐进更有地位或军事权力,乐进没有可能是荆州战区总司令。
宋杰教授于此推测乐进能统领几万人,更是“撒豆成兵”,小吏制造出什么乐进有几万人都被打光了,就更不要提了。
3。乐进被调走很奇怪吗?
宋杰教授用了很长一段篇幅证明,乐进被调走,可能是因为在荆州吃了败仗的缘故。
其实,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五子良将”都是“革命一块砖,”哪里有事就往哪里搬,无非于禁和乐进是入职早,张辽刷到了孙权送的大经验包,这三位看起来光鲜;他们被人督,被人护的记载难道少了吗?
曹操入荆州时(208),让心腹赵俨护于禁、张辽、张郃等七军,“五子”就被护了三人,谁让赵俨得到曹操信任呢。
魏志《赵俨传》: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知道曹操的护军系统,也不会轻易去断言五子能成为战区总司令。
护军能护五子,那有护夏侯曹的记载吗?这是没有的,因为夏侯曹将军是曹操军事集团里更高级的存在。
再说一个护军的故事。
张辽打赢了逍遥津之后,在扬州被护军武周照样打压,他有脾气也没办法,只能跑去找扬州刺史温恢商量,请他帮忙找曹老板带句话,让和自己关系好的扬州从事胡质代替武周。
张辽要真是屯合肥的扬州战区总司令,还需要会这么窝囊吗?他怎么不敢把武周揍一顿?
要知道,武周是曹老板的谯沛子弟,被派到扬州来,就是监督张辽这些将军的。你有多高的功劳,见面都得乖乖立正敬礼。
最后说两个曹老板调动地方的反面案例。
第一,陈登。
陈登担任广陵太守,伏波将军,坐镇一方,对抗孙策,数场恶战都坚守下来,可以说是功勋卓著,曹老板照样调他去东城。结果让孙策做大。
第二,裴潜。
裴潜到代郡担任太守三年,乌桓人不敢作乱,百姓安居乐业,曹老板下令表扬一通后,又把他调走了。裴潜刚走,代郡就乱了。后面就是小曹老板黄须儿亲来平叛。
所以说,曹老板调动人员,是有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都是曹老板自己的意愿,结果都是曹老板自己承担。哪里说曹老板想调动人员,一定是有功留下,有过就调走的道理?所以,乐进被调离荆州,是曹老板的安排。记住,他就是曹老板的一块砖,别想多了!
4。乐进是张辽的副手?
宋杰教授:乐进还是担任副职,要接受张辽的指挥。
渤海小吏:与此同时乐进在此次南征后被安排在了合肥给张辽做副手,转年在城头上见证了孙十万被张八百暴打的盛况。乐进由之前的襄阳战区一把手,变成了被张辽领导的副手。
乐进要接受张辽的指挥,张辽为主,乐进为副,这是宋杰教授又一次误判。
我在前文也说了,有护军薛悌在合肥,乐进、张辽、李典都是弟弟。
其次,乐进守城的事实也是证明他资历高于张辽的证明(更持重,要守城,保护护军薛悌),而不是如宋杰教授证明出他“不善野战”、“荆州战绩不佳”的证据。
魏志《张辽传》: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如果“主帅”是张辽,那张辽主动请缨带800人貌似冲阵,那感情李典点赞是想看主帅的乐子吗?主帅做敢死队,副将守城,这根本就是违背军事常理嘛!
年后,曹操麾下有个“主帅”夏侯渊带四百人出门修鹿柴,然后被黄忠包了饺子。结果被曹老板“夸”成“白地将军”。这不就得了。
综上
最后梳理乐进履历史实:
1。(209年)乐进屯襄阳,仅仅是屯兵,防备关羽,并没有成为荆州战区督帅,更没有几万人的军队。
2。(214.9)乐进参与东征,获得假节。
3。乐进在合肥,地位在张辽、李典之上,但是要接受薛悌的督护,同时乐进增封500户。
4.(215)逍遥津之战后,乐进分500户给一个儿子为列侯。
5.(216)于禁和乐进分别拜魏国左将军和右将军。(于禁此时才获得假节,分一子为列侯)
最后吐槽一下:看看乐进这种履历,还说他在荆州输惨了,输光了。
那么这么逊的败将,曹老板怎么可能还给他假节,增封?奇哉怪也!
宋杰教授撰文时,用了“很可能”等字样,表达出自己的推测观点,我撰写此文,也是针对他的几个论点做反驳。让大家知道“很可能”应该是“不可能”,仅此而已。
谁要篡改宋杰教授的原文结论为“一定是”,行,你是对的!